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在对地观测科学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信息管理基地拟于3月30日下午举办“对地观测科学数据治理与应用研讨会”,并邀请5位洛阳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报告主题涵盖了对地观测科学数据治理及其技术前沿、一带一路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平台、开放科学下的灾害应急服务合作、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以及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与拓展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和学术价值。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本次研讨会!
时间:2023年3月30日下午14:00
地点:工4-605
1.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李国庆
报告人介绍:李国庆,洛阳偃师区人,博士。现任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学会的高级会员。发表SCI/EI等论文100多篇,专著多部,负责和主持过五十多项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在遥感图像并行处理、遥感卫星地面预处理系统、地球大数据治理、灾害应急数据服务等方面都有开创性贡献。是ICSU/CODATA/WDS/IRDR/GEO等多个国际顶级学术组织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长期参与相关国际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工作,担任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信息与系统工作组副主席、综合地球观测组织未来体系发展工作组联合主席、国际数据系统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灾害数据工作组创始主席等,同时还担任我国发起的碳观测卫星数据合作计划(CASA)负责人,以及数字一带一路(DBAR)、亚大对地观测系统(AOGEO)等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的数据工作组联合主席。
报告题目:对地观测科学数据治理及其技术前沿
摘要:报告系统分析了对地观测行业的发展,提出对地观测数据领域正在从管理向治理过渡,从数据生态的视角解构了对地观测数据生态系统,并对相关技术前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报告人还以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为例,介绍了我国在对地观测数据治理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进展情况。
2.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李强子
报告人介绍:李强子,洛阳新安县人,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河南省特聘研究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安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实践,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80余项,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30余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遥感学报》、《中国农业信息》等期刊编委,JSTAR期刊客座编辑。
报告题目: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以农业遥感为例
摘要:分析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发展面临的无人机、物联网、社会感知、智能计算等相关技术背景,分析遥感技术与应用需要转变的理念和技术产品设计思路。最后以农业遥感应用实践,展示卫星遥感与物联网、无人机、社会感知、深度学习等相结合,实现产品设计和能力提升的案例。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卷乐
报告人介绍:王卷乐,洛阳老城区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该所地球数据科学与共享研究室副主任。学术兼任国际科学联合会世界数据系统(ISC-WDS)科学委员会委员、WDS可再生资源与环境数据中心主任、UNESCO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防灾减灾知识服务系统负责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Data Science Journal》《Geoscience Data Journal》等编委。长期参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和一带一路信息平台建设,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项目等多项。完成国家标准制定7项,出版专著5部,图集7部,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获得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新和决策支持。
报告题目:“一带一路”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平台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区域覆盖亚非欧大陆,沿线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该区域涉及国家众多,地理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环境本底复杂。通过对沿线区域资源环境信息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揭示,能够为科学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至关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提出了面向协同创新的“一带一路”空间信息服务系统框架,集成展示了“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地区在资源环境信息开发利用进展,具体包括资源环境格局与时空演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价、防灾减灾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应用、资源环境信息集成与共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本报告以期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展示大数据驱动下的“一带一路”信息和知识服务,促进未来地球空间数据更多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决策支持。
4.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一级副研究员 杨瑞霞
报告人介绍:杨瑞霞,洛阳栾川县人。现任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一级副研究员,是国内首个遥感考古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长期从事“遥感考古”、“数字环境考古”、“数字遗产”领域的研究工作,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空间技术研究领域资深学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5部,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目前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数字考古专委会秘书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数字遗产专委会秘书长。
报告题目:从遥感考古到数字遗产
——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与拓展
摘要:国际上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遥感考古,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航空摄影到卫星遥感应用,为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记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观测技术支持。进入21世纪,中国遥感考古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成果。报告围绕遥感考古、数字环境考古、空间考古以及数字遗产的概念诠释、案例解读,通过分享黄河冲积平原沟渠遗迹遥感探测、典型城址遗址遥感考古实验、开封新郑门遗址多维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郑州双槐树遗址景观演化复原与三维建模以及郑州商城遗址三维建模与病害信息提取等实践案例,展望未来大数据与对地观测等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前景。
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杨腾飞
报告人介绍:杨腾飞,洛阳涧西区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灾害研究方向主管。在研方向包括社会观测与卫星观测的多模态数据技术研究、AIS探测与卫星观测的多模态数据技术研究以及基于多模态数据的灾害应急技术研究等。长期参与包括CODATA灾害数据工作组、VoRDM灾害开放合作倡议等国际灾害合作平台,实际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累计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所研成果有力支撑了由空天院承担的中国GEO全球灾害数据应急响应(CDDR)、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的减灾工作。
报告题目:开放科学下的灾害应急服务合作
摘要:报告系统分析了当前传统减灾手段和机制的局限性,由此引入了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深入含义和内容,并从减灾视角表明了开放科学思想的优势。立足于开放科学的思想内涵,报告人详细阐述了基于志愿者的灾害快速监测和制图合作计划(VoRDM),并以实际减灾案例进行印证。
科技处 365体育亚洲唯一官网入口
2023年3月29日